产业是扶贫根基,产业兴则百姓福。近年来,泗阳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大力招引发展“家门口”就业项目,打通百姓脱贫最后一公里,让产业扶贫成为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上午,在泗阳县裴圩镇博瑞电子厂的生产车间里,拨线、焊锡、注塑、测试等各个岗位工人都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今年44岁的蔡昌琼是该电子厂注塑生产线上的一名员工,家住裴圩镇新四社区,两年前还在外地打零工,收入一般。后来听说家门口就能找到事情多,收入还可以。她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回来,加入到其中。在跟记者聊起现在的生活时,蔡昌琼喜笑颜开地说道,如今在家门口,钱也多赚了,孩子也照顾了。
裴圩镇新四社区居民蔡昌琼:在这挺好的。干活都可以,好做的。拿钱也比在外面还拿的多一点。还能带孩子。
在裴圩镇新四社区,像蔡昌琼一样,很多留守妇女因照顾老人小孩而不能做时间固定的工作种类,家门口就业解决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裴圩镇新四社区居民汪玉芳:在这干活挺自由的。我们出了家门口就有活干,又带小孩子,一天也就是八十多块钱。到礼拜天又比这个多。
据了解,目前,该电子厂已经吸纳24人就近就业,人均月薪达元左右。
泗阳县博瑞电子厂负责人王秀丽:我们现在每月目前产能是九万条音视频线。我们等扩大产能之后,计划每个月有18万根产能。我们未来的计划,也是,现在已经租了一个更大的厂房。我们想再增加一条生产线,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民增加她们的收入。
如何让家门口就业服务方向深层次精细化推进?裴圩镇在加强项目把控和招引优质企业上下功夫,从而提高就业精准性。乔伊安服装厂位于裴圩镇单庄居委会,主要从事外贸服装加工,该厂具备从裁剪到车间、再到后道一站式加工服务。目前吸纳当地24人就业。今年38岁的严海平,是该厂前道点位的一名员工,之前在外务工,家门口服装厂的成立,让她“归巢”陪伴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
裴圩镇单庄居委会居民严海平:就是方便嘛,在家里面。以前在外面。过后回来带小孩。小孩上学了在家里没事。找点事情做,赚点生活费。一个月三千左右,够家面开支。
目前在裴圩镇,家门口就业工程以一村一特色的方式覆盖到全镇17个村居,让家门口就业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实效性。
裴圩镇扶贫专干田伟:裴圩镇现有“家门口”就业工程项目约30个,总投资额约万元,涉及行业有电子、服装、建材、纺织、食品等,带动余人就业,其中低收入户人口余人,已经全部脱贫。接下来,我镇将继续招引优质企业,带动更多的百姓就业。同时提供技能培训,提高百姓就业竞争力,让百姓不出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
产业是扶贫根基,产业兴则百姓富。泗阳县除了招引优质家门口项目落地外,还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使产业在群众家门口落地生根,带动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位于卢集镇薛嘴村的王良桃园内,当下桃果飘香。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包装工作。今年63岁的徐宜林家住薛嘴村,之前靠种植旱作物轮作,经济效益低。自年村里引进该桃园后,徐宜林积极加入其中,将自己的田地流转到桃园,并跟老伴一起进入桃园务工。
卢集镇薛嘴村村民徐宜林:我们夫妻两在这打几年工了,一天划到块钱一天,土地也承包二三亩,块钱一亩,一次能拿租金几千块钱,感觉很好的。
据了解,王良桃园共流转薛嘴村余亩土地来种植桃果,品种主要有水蜜桃、油桃、蟠桃等。该桃园的落户不仅让原有的旱田提质增效,更重要的是让村和户实现双方共赢。
卢集镇薛嘴村党支部书记陈前超:农户可拿到土地承包金每亩元,常年吸纳50人务工,其中低收入户11人,每天务工费为80至元不等,这样算下来一年除了每亩元租金外,额外务工收入2万余元,大大提高我们村农户经济收入。
卢集镇在产业扶贫中,以小田变大田,农民变股民的扶贫工作思路,产业扶贫效果显著。在“十三五”期间,全镇共有省定经济薄弱村4个,已全部脱贫出列;其中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户、人,年底已全部实现脱贫,累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到%。
卢集镇扶贫专干周力:十三五期间,我镇通过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农户将土地入股扶贫项目,每年既可以得到元土地入股费用,每年的二次分红不低于元每亩。同时我镇利用扶贫资金建设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本村农户进社务工,富民增收。
截至目前,泗阳产业扶贫项目共有个,涉及果蔬、制衣、包装、加工等多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家门口”就业项目个,带动全县约1.05万人就业,低收入户约人,带动户均增收约2万元。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有54个,共惠及低收入人口余人、实现户均增收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