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王艳珅姜亚波见习记者丁遥)粮安天下,良种先行。
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产业,还可以富裕一方百姓。近年来,随着种子培育技术不断升级,宿迁广袤的大地上绽放着蓬勃的生命力。
12月23日上午,天气多云,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试验站站长杨永乐正蹲在田里观察记录麦苗性状表现。“天气预报说最近可能有一轮降雨,雨前是施肥的最好时间,我来观察一下麦苗发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施肥方案。”杨永乐说着就开始将一行行数据记录下来。天气预报显示12月份气温将高于往年同期,杨永乐就需要观察每一株麦苗在气温较高时的发育情况。
杨永乐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培育淮北麦区优质高产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实现赤霉病抗性与大面积丰产相结合。通过引进优质、抗病抗逆、高产等具有目标性状的小麦种质,进行系统鉴定,综合评价,发掘可供育种直接利用的亲本材料。开发性状特异的鉴定方法或遗传标记,通过杂交和回交将抗赤霉病性基因、耐迟播基因和优质麦谷蛋白亚基分别导入到大面积品种中,分别创制具有不同优异性状的育种材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优质面条小麦。
杨永乐常说,自己是个文化程度高一点的农民,因为一个新品种的选育,需要在田间地头完成父母本的杂交配组和后代的连续选择。将父母本特有的遗传物质相结合,才能产生一个新的遗传后代,而筛选优秀的亲本并进行杂交配组需要对每一份亲本材料都了如指掌。瑞华农业的试验田里每年都种有数千份种质资源,为了观察每一份种质资源的表现和特点,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能看到杨永乐在田间进行性状调查和记载。
“育种工作要有耐心,从种子的父本母本那获得不同的遗传物质,通过杂交后形成一粒粒种子,这些种子播种后会进行性状分离,需要经过人工选择出好的分离后代种下去,再经过一代代自交,直到选育出具有目标性状的种子,只不过人类是十月怀胎,而一个新品种要想‘诞生’,需要10年。”杨永乐说。
每年,瑞华农业研发团队杂交配组的组合都在到个,每一个组合都只能在后代植株生长进程中进行观察,在一代代繁殖过程中进行筛选。在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对品种的抗旱性、抗病性、抗寒性等30多种性状进行观察,任何一种性状不符合预期都会宣布该品种的“死刑”。从杂交配组到成长为符合育种目标的“候补”品系,需要观察5到7年,在这段时间里对每一个分离后代都要进行田间选择。培育出来的新品系需要提交到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区域试验等品种审定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环境下试验3年。通过区域试验流程后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的才能通过审定,允许在适宜区域内推广使用。
除小麦以外,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进行水稻、玉米、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繁殖生产,先后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2个,其中国审品种7个,年种子生产繁育面积超过15万亩,其中宿迁地区3万亩,主要集中在宿豫区和宿城区。此外,瑞华农业还承担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区试、生试、比较试验,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广适性品种试验,江苏省淮北(淮南)小麦区试、生试、预试等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公司先后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江苏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等荣誉称号。
瑞华农业只是全市育种企业的一个代表。12月23日,在位于泗阳县的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农业智能工厂的恒温恒湿生产车间内,另一类领“菌”的“种子”在智能设备的“照料”下快速生长。
李贺文
“通过云计算,结合菌棒标准模型库,以菌棒生长模型库展示当前种苗生长状态,如果预测到菌棒环境不适宜种苗的生长,系统会提前通过短信、颜色突变、警报等形式发出预警。”说这话的人是李贺文,他是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控总监。
据李贺文介绍,一株食用菌,从培养料装瓶,到菌丝生长,需要经过50天的孕育。在华绿生物,像这样的瓶子,一天要装50万个,看起来或许不起眼的小瓶子里,蕴藏着一个生物技术的“大秘密”。
种源依赖进口,被形象地称为“卡脖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绿生物研发车间每天都异常忙碌。在这里,微生物菌种研究是核心工作,一个个装满食用菌培养料的瓶子整齐排列,一个个工作人员都穿着白色工作服,与试管、显微镜等打交道。
有着一股韧劲儿,通过研发人员不懈努力,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企业菌种资源库。在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菌种保存实验室,一株株菌种被放进小小的冻干管里,再一盒盒排列整齐,放进超低温保存箱。李贺文说:“这种超低温保存箱温度是零下80℃,菌种可以在这里‘冬眠’5年以上。通过菌种研发不断地投入,到目前为止,技术研发中心保藏食用菌菌种种类有金针菇、真姬菇(白玉菇和蟹味菇)、鹿茸菇、灰树花等个菌种。”
与此同时,在沭阳县华冲镇江苏天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亩种子试验基地的灌溉系统由手机APP操控,技术员通过室内智能化监测系统随时掌握农田土壤墒情、氮磷钾成分及苗情、病虫情况等,实现育种基地智能化、精准化生产。
对于农业而言,种子就是“芯片”,有了种子研发实力,就掌握了“食”的话语权。在宿迁这片沃土上,像瑞华农业、华绿生物、天盛种业这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育成更多优质新品种,突破更多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农业中一块块植入大地的中国“芯”,让更多的农民分享智慧农业发展的红利。
结束语:
10月份以来,记者奔赴全市各地,从丰收的田野中,记录大型机械化收割、水下机器人监测水产养殖、大数据田间管理、科学育秧、无人机植保……见证了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土地植入智慧“芯片”。这组系列报道到今天暂告段落。我们相信,在科技的引领下,宿迁的乡村振兴、人民的共同富裕正悄然地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