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地处黄海之滨,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与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四省市相邻,自古为“鱼米之乡”,是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十分发达的地区,现在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现辖十三地级市,省会为南京市。江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四大名城”中除了杭州另外三座均在今江苏境内,其中淮安历史上为漕运要冲,是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等驻地,更是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现在,淮安为江苏省地级市,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改了名且经济发展迅速,而市区面积由于有三个县撤销得到了扩大。淮安市现为江苏省地级市,其旧称淮阴市,年江苏省实施“三淮一体”战略,淮阴市改称淮安市,淮阴县、县级淮安市撤销分别改为了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而进入新世纪淮安撤销的第三个县为设立仅七十年的洪泽县。淮阴是江苏省境内最早的县之一,秦朝时就已置淮阴县。淮阴县秦时为东海郡所辖,西汉初淮阴县曾为韩信封地,后属临淮郡,东汉时改属下邳国。魏晋南北朝时,淮阴地处南北交界争锋之地,建制、隶属多变且多为军事重镇、州郡治所,南齐永明七年(年)设淮安县,此为淮安作为建制之名的开端,但淮安县建制实际始自东晋义熙时所设山阳县。隋初设楚州,楚州先治淮阴,后移治山阳。唐朝时,楚州为江淮重镇,有“淮水东南第一州”之称,而楚州也曾改称淮阴郡,山阳、淮阴均为楚州、淮阴郡所辖。北宋时,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与金、元对峙时又沦为前线,楚州先后改为淮安军、淮安州等,而山阳县也改称淮安县,淮阴县析置清河县。元初,淮安县析置山阳县,此时山阳、淮安、淮阴、清河四县并置,年设淮安路,淮安、淮阴两县均并入山阳县,淮安路以山阳县为路治,元末朱元璋占领淮安路后改为淮安府。明清时,山阳县为淮安府倚郭,清河县也迁治原淮阴旧城,乾隆时迁到清江浦。民国初废府改道,清河县改称淮阴县,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淮阴、淮安两县均属淮扬道,道署就设在清江浦。解放战争时期,淮阴、淮安两县解放后曾分别析县城置清江市、淮城市,两市也曾合并设两淮市。新中国成立时,淮阴县、淮安县分别隶属于苏北行署区淮阴专区、盐城专区,年清江市再次从淮阴县析出且为专署驻地。年初,苏南、苏北两大行署区合并设江苏省,淮阴县、清江市隶属于江苏省淮阴专区,年淮安县改隶淮阴专区。年清江市、淮阴县合并设淮阴市,年市县再次分置为清江市、淮阴县。年江苏施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清江市撤销设地级淮阴市,原清江市以里运河为界分为清河、青浦两区,淮阴、淮安两县为地级淮阴市所辖。年,淮安县改为县级淮安市,到年“三淮一体”战略实施,淮阴市改称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淮阴市撤销分别设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区,年楚州区改称淮安区,年清河、青浦两区合并为清江浦区,同年洪泽县撤销设淮安市洪泽区。洪泽县为建国后因洪泽湖而设,地域历史悠久但建制时间很短,其西依洪泽湖,东挽白马湖,素有“淮上明珠”之称。洪泽历史上隶属多变,秦代施行郡县制时就分属东阳、盱台、淮阴等县,到清朝民国时分属江苏、安徽两省,由泗州(泗县)、盱眙县、清河县(淮阴县)、山阳县(淮安县)、宝应县、泗阳县等县分辖,到战争时期曾短暂成立洪泽县。建国时,泗洪分属皖北、苏北两大行署区泗洪、盱眙、泗阳、淮阴和淮宝等五县。年为加强洪泽湖管理,泗洪、盱眙两县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管辖,年以泗洪、盱眙、泗阳、淮阴四县地设洪泽县。洪泽县成立后先后为淮阴专区、淮阴地区、淮阴市、淮安市所辖,年撤销设淮安市洪泽区。洪泽县自建国后正式成立仅六十年就撤销,即使加上战争时期短暂存在的洪泽县也仅七十余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