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八旬老人笔耕75万字记录红色先烈

“春风已解千年雪,后世难忘先烈恩。”要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相信,一位82岁老人,历经6年时间,跑遍20多个乡镇、多个村庄,整理搜集了一部血与火的泗阳革命史,页、75万字的手稿9本线装书《泗水流芳》。

这位倾心收集革命故事的老人,就是宿迁市泗阳县王集镇曙光村张王组张绍龙。近日,记者拜访了张绍龙老人。张老出生于年3月20日。从年开始,他先后做过生产队会计、队长,县广播站通讯员,村农技员、会计、村主任等职,直到61岁时才离任。

虽然张老82岁了,年春节前又因患了脑梗死,在医院住过院,精神上略显疲惫,现靠拄拐行走,但思维仍然敏捷,十分健谈。谈起他整理搜集革命先烈事迹,张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张老说自己出生在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时期,在襁褓中时,他的父亲就参加八路军队伍打日本军去了,母亲经常为躲避日寇的“扫荡”抱着他“跑反”。长大后,他从长辈口中知道他家所在的张王村,曾有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在村庄边上曾经发生过共产党人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那是年11月中旬,从八路军苏皖纵队随营学校毕业后,任中共泗沭县五区区委书记的丁敬波、八路军部队支持地方工作的区长曹光正(山东人)和区队教导员丁美之,不幸在附近的槐树庄战斗中被国民党顽军王光夏率部围捕,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酷刑坚贞不屈,最终被敌人残酷杀害。

村里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三位烈士的英勇就义,再加上周边革命烈士的事迹,联系自己小时候兵荒马乱的经历,张老深知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那些热血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战,冲锋陷阵,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解放而献身,让我们后代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生活。现在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了,后代人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

但是,随着村里老人的减少,一些革命故事逐渐失传,张绍龙就有了收集革命故事,编辑出书的想法,并于年年初,开始搜集资料。开始动笔时,准备写张王村及附近革命历史,但想到泗阳是泗水古国,作为泗阳人应该弘扬本县的革命历史,就确定把书名定为《泗水流芳》。编写一部有关全县革命斗争史的书稿,对于一位老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张老从记录本村张王村的红色历史开始写作,迄今已有6年。在这6年时间里,张老去过党史办、档案馆、民政局、全县各乡镇村等地方,一处一处地认真了解核实革命斗争和烈士牺牲史实。如丁静波等三位烈士被捕的槐树庄战斗,老人就先后5次到现在的三庄、穿城几个村庄,几经核实,才把当时的人名、地名、事件经过查清。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又一次次地被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所感动。

“孙玉锦烈士,是一位八路军连长,在落入敌手后就被敌人残忍地一刀一刀割肉,他不住声地大骂敌人,又被敌人割掉舌头,直至壮烈牺牲。每当写到这些地方时,我都忍不住更加敬仰烈士,更加痛恨敌人,更有决心把书编写好。”张老激动地说。

由于经常外出,张老无暇顾及家务,他的家人十分支持他。老伴承担下了所有家务,让他一心整理搜集革命故事。有一天晚上,家里停电,张老想到白天搜集到的一位先烈事迹还未整理,他就坐在床上,让老伴打着手电筒,他就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写起来。

革命故事承载着深刻的红色记忆,展现着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也是教育广大青少年的重要资源。为了守住红色记忆,6年来,张老为整理搜集多位革命先烈故事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和钱财,但他心甘情愿,为的就是把这段红色历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传承给子孙后代。

今年是建党周年,张老最大的心愿是能经过有关专家考证,听取意见建议后,将革命先烈故事编辑成册,出书保存,为建党周年尽一点微薄之力。给后人留下可供阅读的红色资料,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化作激励后人前行的不竭动力,凝成拼搏奋进的豪情干劲。(徐娟孔凡耀赵连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6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