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1日,一部名为《天下长河》的清朝古装剧正式播出。该剧从历史出发,选取靳辅、陈潢两位水利大师毕生治河的经历,还原这两位“大国工匠”与江苏、安徽的渊源。
不过有很多观众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靳辅担任河道总督后,要把“治水指挥部”从山东济宁迁到江苏淮安?
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黄河明明是北方河流,长江才是南方河流。
作为中华人民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那为什么在《天下长河》中,靳辅治理黄河都是在安徽和江苏?黄河何时流经江苏了?这是不是剧方出现了错误?
其实,电视剧的主创人员没有偏离主题,历史上黄河曾频频改道,从西汉的武帝就开始入侵淮河流域,搅乱了华北、华东地区淮河、济水、海河水系向大海的导流。
这就是水利工作者常说的“黄河夺淮”的历史缘故。
何为“黄河夺淮”呢?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古称“四渎”,江海横流原本各是一条独立入海的河流,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的集中片区。
东汉《风俗通义》记载:“渎者,通也。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
清代黄河之患始于明末,康熙登基后已成心腹大患,剧中由罗晋饰演的康熙帝多次微服私访,就是在探寻山东、安徽、江苏一带的河工情况。
黄河夺淮的过程还要追溯至西汉武帝时期,这一时期,黄河给淮河流域虽然带来了破坏,但淮河流域还能保持正常的局面。
自西汉末年(公元年前)前后,黄河频繁侵淮,局面几乎不受控制。
由于黄河不停地改道,使得淮河、济水被搅和得混乱不堪,不再是一条独立的河流。华东、华中地区的淮河也就和黄河、长江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在世界上拥有最大的黄土区域,干旱时“风吹沙飞满天黄”,雨涝时“土随水流满河黄”。
据水文资料考证,黄河在洪水暴发时期最大输沙量达总水量的40%以上。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到处泛滥,使得淮河下游的河道湖泊严重淤积。
特别严重的是,原来淮河入海通道逐渐被淤成一条地上悬河,即现在的废黄河,这也是康熙为何要重点治理水患的一大诱因。
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年前后,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县决口。
占据在此地的金国人希望借黄河的洪水袭扰南宋,结果他们挖开了堤坝,使得黄河洪水向着毫无遮拦的华北平原一泻千里,导致淮河的排水出路受到阻碍。
于是在江苏盱眙和淮阴之间的低洼地带,逐渐形成了洪泽湖。
因淮河洪水没有出路,洪泽湖水位不断抬高。到了清咸丰元年(公元年),洪泽湖大堤南端被冲毁,淮河干流改道经长江入海,就是今天的入江水道。
咸丰五年(公元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大清河入海,结束了多年的黄河夺淮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夺淮以后淮河的水路不再通畅,加上淮河流域特定的地区,使得水旱灾害频频发生。
有历史记载,从年到年的年里,淮河流域共累计发生了多次水旱灾害。
在水旱灾害不断发生的漫长历史时期,淮河两岸人民饱受痛苦煎熬,不仅要与人斗,还要与天斗。
受制于封建王朝的腐朽堕落或治理不力,终究未能使两岸人民摆脱黄河夺淮带来的灾难。
明清二朝推行“蓄清、刷黄、济运”的政策。“蓄清”就是遏制淮水东泄,保证千百万良田人民不被淹没。
“刷黄”是抬高洪泽湖水位,用淮河清水冲刷淤积于水底深处的黄河泥沙;“济运”就是保证大运河漕运通畅。
因为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事实,使得淮河流域“十年倒有九年荒”。在中国水利和地理历史上,淮河与黄河以及长江再也无法分割。
康熙六年(公元年),黄河在泗阳县境内决口,黄水漫灌导致淮安乡民溺毙无数。
康熙九年,黄河再度决口,导致高邮湖、宝应湖一起决堤,洪水在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倾泻而下,泰州以北全部被淹没。
康熙十五年,黄河决口,大水倒灌洪泽湖,扬州尽数被淹,死伤无数。
靳辅、陈璜为治理好黄河,当即把江苏与安徽这两个南方省份作为重点。因为当时的江苏淮安、与安徽淮北地区已经成为黄河、运河、淮河交汇处,是治水的关键点。
临危受命的靳辅前往江苏淮安任职,到任后,他与陈璜历时三个月时间详细考察基本情况,随后他二人共同拟定了治河的方案,形成《治河方略》。
基本思路就是疏通黄河,入海口加固高家堰堤坝,防止黄河水倒灌洪泽湖,多建减水坝分洪,开新运河,河道避开清口。
清初的黄河、淮河、运河,三条水系都在清口交汇,仅靠闸门控制黄河与淮河进入运河的水量的效果是微乎其微。
一旦黄河和淮河上游发生洪水,小小的闸口难以抵挡滚滚而下的洪水,大运河会被黄淮之水冲击,漕运会立即中断。
运河遭含沙量极高的黄河水冲刷过后,再想在短时间内恢复漕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清政府的方案是在清口以北处重新开凿一条运河河道,避开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
这样有两个好处:黄河与淮河不会在清口与运河争道,一方面保护了漕运,另一方面减少了清口决口的风险。
从康熙十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第一阶段治水工程基本完工,初步实现了水归故道、河道基本疏通的目的。
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二十七年,靳辅、陈璜进行第二阶段治水工程。
由于建立减水坝导致部分民田被淹没,因此朝中非议渐起,幸亏大学士明珠力挺,靳辅这才渡过难关。
不过,这也成为他二人被革职查办的起始。
因此,黄河夺淮是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小规模爆发,至南宋时期,黄河已经改变入海口,打乱了淮河与济水原本的流向。
至清朝初年的大运河从清口驶出直接进入黄河河道,逆流而上行驶二百里。
康熙帝认为治理水患已迫在眉睫,如不及时治理黄河夺淮带来的恶果,不仅会导致黄河下游,也就是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粮食减产,甚至会影响到清王朝的统治。
大家想想,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的生命河。自从宋朝以后,中国南方经济远超北方,其主要原因就是运河开凿,漕运贸易繁荣昌盛。
黄河一旦发生洪水,不仅倒灌淮河还会使得运河淤积泥沙,导致封建政权受到威胁。初步平定三藩后,康熙皇帝立马开始治水。
随着黄、淮被治理好,运河疏通,这才迎来了“康乾盛世”。
然而,大家别看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靳辅、陈璜治水颇有功绩,其实真正对淮河灾害实施根治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得以实现。
完全可以这么说:新中国的治水事业是从治淮开始的。
年,毛主席他老人家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与干部积极投身治淮战斗中。
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淮河流域兴建了大型水库35座、中型水库多座、小型水库多座。总库容达亿立方米,兴建各类水闸5座,发展有效灌溉面积达1.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达7,万亩。
通过抽江引水、南水北调,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年份的供水矛盾,淮河流域再现繁荣安澜的局面。
多年过去了,黄河在江苏与安徽境内只剩下了一条条故道,苏北、淮北大地遭洪水肆虐的岁月已成远去的历史。
当然,靳辅与陈璜捐薪捐廉银,集资唱工,这种真正为“苍生”而忘己的鞠躬尽瘁精神永远值得钦佩与铭记。
参考文献:
[1]黄河夺淮的历史演变,作者祁正卫,张嘉涛,刘志中,江苏水利年07期
[2]也谈黄河夺淮,作者袁建平,江苏水利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