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阳县众兴镇举全民之力,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创新载体,理论武装工作得到深化,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繁荣,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有13个单位(社区)被授予市文明单位(社区)称号。
前置发力,营造创建氛围
该镇党委、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把文明创建目标细化分解,纳入全年目标考核,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组织领导到位。为保证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省级文明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通过认真分析、梳理和分解创建指标,制定了《众兴镇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工作规划》,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目标明确到位。组织召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省级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按照创建标准,把《测评体系》逐一进行分解,具体到各个责任部门、村居,从工作进度、具体要求、验收标准等方面明确责任,制定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氛围营造到位。以社区、小区等为单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流行语”等内容,设置宣传栏、宣传牌、公益广告余块(幅),努力让群众在耳闻目睹中不断提高文明意识和参与文明创建的主动性。
载体强力,优化创建环境
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新风尚,在金康华府小区设立县图书馆阅览室,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建成优质“农家书屋”21个,在16个社区及东方现代城、名流新天地、金康华府等8个小区配套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业余文艺队伍和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等“五个一”建设。去年送图书下乡余册,送戏下乡演出54场,送电影下乡76场次。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全镇13支文艺团体演出余场次。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居、进社区、进家庭的“六进”活动。
强化志愿服务机制建设。以“群众所想、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为原则,在社区分类设置带领致富、法制宣传、移风易俗、家风文明、邻里互助、文体活动、美化环境、廉洁监督等8个志愿服务岗,发挥在职党员、社区党员、思想先进群众在建设文明创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开展志愿服务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志愿者接单的“三单制”,建立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在时间、空间和服务内容上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群众所需、所求。目前,全镇共有余名机关在职党员到12个城市社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建立家政、医疗、辅导、救助等志愿队17支。共服务群众3余万人次,为群众解决“急难事”件,让余户实现“微心愿”。
强化地方文化开掘。《苏北琴书》成功申报为省级拓展项目,《民间故事》申报为市级项目,与县淮海剧团共同创作的《路线教育就是好》、《见面礼》、《三敲门》、《骂招牌》等21个短剧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强化先进典型选树。充分发挥典型作用,定期开展“文明村居”、“文明家庭”、“文明户”、“三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肖华被推荐为“中国好人”候选人和“江苏好人”,谢千红被评为第三届“泗阳好人”,通过身边人、周边事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重点给力,强势推进创建
该镇始终把省级文明乡镇创建与镇村经济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推动富民强基工程。
以镇村建设为重点,打造特色小镇。近年来,坚持做优生态、做美乡村,以打造“幸福、美丽、和谐”的大美众兴为目标,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路径,顶层设计、统筹施力,倾心打造新型社区--界湖、民族特色乡村--杨集、集中居住村庄--姚圩、城市菜园--五堆、木业小镇--大兴、休闲旅游乡村--二桥,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深入有序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打造集群产业。充分发挥五堆村余亩五红蔬菜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改造运南蔬菜基地,实施提升扩面,完善基础设施,同步整合土地资源,加强结构调整,推进连片种植,将面积由亩扩大到亩;二桥村新建浅水藕栽植基地0亩,龙虾围田养殖亩。杨集村放大“第三批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创建示范村”品牌效应,深挖特色、提升内涵,新建都市休闲农业0亩;充分利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机遇,把二桥、杨集、运南、大兴等4个村居的9个自然村庄集中连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配套,做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特色挖掘,发展观光旅游;加快杨圩“世外桃源”建设步伐,建成桃树基地亩、林下家禽养殖超万只,着重发展采摘园、体验区、垂钓中心等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郊型经济圈。培优姚圩村成子湖水产3亩,同步投入万元,对姚圩、杨集2个水产养殖基地进行工程配套、品质提升,抓好经营主体培育和专业合作社提升工作。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打造卫士盾牌。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推行社会治理“”工作法,努力当好全县社会治理的“第一卫士”。牢固树立维护一方和谐稳定目标,坚持预防在先、化解在小、稳控在早的工作标准,常态化“化存量、控增量、防变量”,着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强化“两手齐抓”。一手抓诉求分类化解,一手抓信访秩序规范,引导信访人变“走访”为“网访”,变“信访”为“信法”,依法、理性、逐级表达诉求。突出“三个转变”。实现由事后维稳向事前防范转变,由被动稳控向主动化解转变,由接访向主动下访转变。发挥“四方力量”。选聘法律专家参与信访案件调解处理;成立5支由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陪访团;组织人民陪审员、社区中有威望的人员、志愿者等主动上门提供调解;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的作用。建立案例引导机制、救助帮扶机制、两条线工作机制、息访跟踪机制、考核机制等“五项机制”。
以保障民生为重点,打造靶向扶贫。进一步落实党员“两学一做”,抓住问题导向,开展党员进百家门、见百家人、聊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合百家力的“六百”走家入户活动,把百姓的需求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镇直部门97名党员干部与全镇户人贫困群众结“亲戚”,深入“亲戚”家中,向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帮助想办法、出点子,增加群众致富信心,通过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送物资、送信息、送技术等方式,解决群众在产业致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要求每名党员为群众办理1件以上实事,每年给予不低于元的资金或物资资助,帮助“亲戚”早日脱贫致富。
以环境整治为重点,打造美丽家园。对老旧小区、城市绿化、城区河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占道经营、停车秩序等采取“点穴”整治,本着“有疾医疾,无疾保健”的原则,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破解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共完成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累计投入整治资金近万元,出动机械1.2万台次,出动劳力3万人次,清运垃圾40万多吨,墙面出新近45万平方米,铺设出庄路多条,计公里;安装路灯多盏;拆除破旧猪圈、旱厕10个;清理杂物、草堆2万处;清理沟、渠、塘处,建设垃圾房(池)和垃圾中转站个,公厕30座、污水处理厂6座;配备保洁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