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博物馆长存于心的温暖中国江苏网

宿迁网讯(记者王国康通讯员王勇)去过泗阳的人,都知道泗阳是中国意杨之乡,建有中国杨树博物馆,而在杨树博物馆西侧的一片杨树林中,还“藏”着另外一个博物馆,它就是中国棉花博物馆。泗阳为何建设棉花博物馆?棉花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带着种种猜想,近日,记者前往中国棉花博物馆探馆寻“宝”。

温暖的事业

“来到棉花博物馆,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泗阳棉花种植的辉煌历史。”在棉花博物馆入口处,讲解员介绍说,泗阳是全国著名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县。“泗阳大棉花”曾一度享誉大江南北。泗阳棉花原种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棉花良种培育基地,培育了“泗棉”系列优良品种,在国内各植棉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另外,泗阳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卢廷兰(明代桃源人,今泗阳县人)就因改革织锦工艺,而后被江南机坊奉为“卢祖”。

走进展馆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左侧墙上《棉花赋》,由清代作家胡承珙所写,生动描写了棉花的引种历史,文章结尾处写道:“家家都有种花田,花开花落又一年,花开阡陌如摛锦,花落衣裳尽着棉。”起初棉花在中国是以观赏为主,后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右侧墙上的前言告诉大家,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

序厅的正中是一座大型的棉朵雕塑,下方写着“温暖的事业”几个字。“好大的一朵棉花呀!确实是温暖的事业。”面对记者的感叹,讲解员解释说:“‘温暖的事业’主要表达的是两层含义,一是暖身,二是暖心。棉花所制之衣可以暖身,棉花的经济价值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便是暖心了。

在棉朵雕塑的后方,是一面由个仿棉线卷筒制作而成的千丝墙,看上去非常震撼,在灯光的照射下,千丝墙光芒四射。设立千丝墙,主要是反映了棉花产业的发展对棉纺织业产生的巨大影响。

泗阳大棉花

循着展览路线细细观看,可以在中华大地上寻觅棉影,可以在茫茫史海里追寻棉踪,也可以重温先民们弹花、织布、纺线、贸易等场景。纺车、犁铧、织布机器,文字、图像、微缩模型,带你回到从前,回到棉花给生活保温、取暖的时代里。

在介绍泗阳棉花事业发展时,讲解员自豪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泗棉人”奋战废黄河滩,移土造田,改造自然环境,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优良品种。“泗棉人”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泗阳棉花科研育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泗棉人”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倾情扎根古黄河滩,以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时代赞歌。

“这边是不同时期棉花上报的内容以及获得的证书。”在一面展墙上,挂满了各种获奖证书。讲解员说,每一个泗阳人提起泗阳大棉花,脸上都掩饰不住骄傲的神情。“泗棉”“泗杭”“泗杂”“泗优”等系列优良品种遍布大江南北,一跃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种子摇篮,印证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也成为这份伟大事业的缩影。如今这些品种优良的大棉花已经从泗阳棉花人手中传递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造福着成千上万的棉农。

见证闪光足迹

在棉花博物馆,还可以拜谒黄道婆、卢廷兰等先贤雕像和蜡像。黄道婆,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她出身贫苦,少年时期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这尊蜡像就是从我们泗阳走出去的,被江南机坊奉为‘卢祖’、与黄道婆齐名的明代织机改革者卢廷兰。”在卢廷兰蜡像前,讲解员娓娓道来。卢廷兰,明代桃源(今泗阳县)人,爱读《天工开物》《梦溪笔谈》一类的书籍与文献,并爱好民间铁木工具制作和纺织工艺。他重新设计、改进织锦工艺,还按照所织花纹编撰歌词,让机工边操作边唱,心手相应,以一人的十指代十人,节约大量劳动力,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得到了织锦作坊人的赞扬。

原棉水分测定仪、轧花机、纺织机械……从种植到加工,棉花博物馆里收集了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和加工机器,有不同时期纺织企业的股票、广告纸样,还有各种棉花票,这些都见证了棉花事业闪光的足迹。

家家种花、花开阡陌的场景不会再现了,但是温暖了这方水土、那个时代的泗阳棉花,却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没。如果你还怀念,就去棉花博物馆重温那份温暖吧,长存于心的温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3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