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137项水文化遗产探寻宿迁人

水孕宿迁,水韵宿迁。宿迁,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宿迁北倚骆马湖,南临洪泽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在这座世代先民与水相伴的城市里,水文化遗产独特而丰富。

宿迁治水历史从何时开始?哪些历史名人在宿迁修建了水利工程?骆马湖、洪泽湖、龙王庙行宫……这些市民耳熟能详的名称都有哪些来历?近日,记者从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我市于年5月启动的水文化遗产摸底调查工作已经结束,一份浓缩了多年宿迁水文化历史的调研报告新鲜出炉。

从大禹治水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再到靳辅治水,这份报告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了千百年来宿迁人民治水、用水的悠久历史。

宿迁为何治水历史悠久?

宿迁地处淮河水系中游尾部,沂沭泗水系下游,河湖水域面积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宿迁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境内既有洪涝之患,又有干旱之害。有文字记载的治水活动可追溯到约年前。

一图读懂宿迁治水历史

关于宿迁水的历史,来自于华夏民族的一部古老典籍《尚书禹贡》,其中记载,大禹治水“导淮自桐柏,东入于海”。

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下邳相张禹在徐县北(今泗洪县境北)修复浦阳坡,“水广二十里,经且百里,开水门灌溉,后岁垦至千余顷,民用温给”。

晋惠帝时(-年),石崇带兵镇守下邳,在泗水下游仓基湖一带兴屯,并开崇河运盐米,灌农田(今宿豫区大兴镇附近)。

梁天监二年()年,潼阳(今沭阳)人张高带领民众余人开凿沭水,引水灌田余顷,俗名红花水。

隋大业元年(年),隋炀帝征用大批民力开挖通济渠,自洛阳至泗州(今泗洪县南盱眙县北),连接谷、洛、黄、汴诸水,以达淮河,并将淮扬运河取直疏浚。

北宋雍熙元年至四年(-年),时任淮南转运使乔维岳主持开挖由楚州末口至淮阴磨盘口的沙河,后来又陆续开挖淮阴至洪泽镇的洪泽新河,自洪泽镇至盱眙龟山的龟山运河,形成与淮河并行的复线运河。

宋仁宗嘉佑元年(年),时任沭阳县主簿的沈括,在沭河两岸开灌渠、筑堤坝,使余顷农田旱涝保收。

南宋建炎二年(年),宋将杜充于李固渡西决开黄河,以水代兵阻金兵南下,黄河洪水夺泗入淮。绍熙五年(年),黄河从河南阳武决口,主流经汴入泗夺淮入海,从而固定黄河占泗夺淮的局面。

从绍熙五年到元代,宿迁境内水患频繁,不仅阻滞农业生产,晋署宿豫古城、泗水末端大清口城等泗水沿岸的著名城镇也被吞没。

明弘治七年(年),黄河北岸修建起长公里的太行堤,迫使黄河全流入淮河。黄河河床逐年淤高,淮水形成洪泽湖,沂泗水形成骆马湖、南四湖,因黄河为害,加之淮河、沂泗交替泛滥,宿迁境内洪涝灾害频繁,田舍毁灭,百里无烟。

明万历六年(年),总理河道事务的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理方略,巨资加固洪泽湖大堤,但终因淮不敌黄,黄淮并涨,造成西淹泗州皇陵,东决洪泽湖大堤。

万历二十三年(年),杨一魁总理河道,改用“分黄导淮”方略,从桃源(今泗阳)开挖里黄坝新河由安东五港经南潮河入海,终因黄坝新河迅速淤废,仍恢复经淮入海。

清代以河道总督靳辅和陈潢为代表的水利专家,继承和发展了“蓄清刷黄”之策,在11年间堵决口、疏河道、固堤防,并在黄河南堤和洪泽湖大堤上建造分洪闸坝,开挖中运河,引骆马湖水济运,开挖下中河(盐河下段)分泄沂泗洪水。

咸丰五年(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县境)决口北徙,黄淮分离,结束了黄河夺泗夺淮长达年的灾难历史,在宿迁留下满目疮痍的水患局面。

民国18年(年)和民国23()年大旱,淮河断流,洪泽湖干涸见底。民国20年(年)淮、沂、沭、泗洪水并发,河、湖堤防溃决,苏北方圆数百里一片汪洋。民国27年(年)6月,民国政府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炸开河南省中牟县花园口黄河南堤,再次造成黄河夺淮达9年之久。

年8月,淮河大水,大柳巷圈堤(今泗洪县四河乡境内)溃堤,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带领余名官兵与当地人民一起抗洪抢险堵住决口,加固堤防,当地群众称之为雪枫堤。

“导沂整沭”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治水的第一仗。年8月,苏北行政公署派出干部和水利专家,深入宿迁灾区调查;新沂河工程于11月25日全面开工,在年5月20日完成第一期工程后,当年汛期便顺利通过5次洪水。

年10月,骆马湖临时水库控制工程的皂河节制闸、船闸、洋河滩泄水闸相继开工,均于年按期完成。年10月,洪泽湖大型控制工程三河闸开工,仅用10个月时间就胜利完成。11月,中运河刘老涧节制闸开工,同时新沂河大堤加固等工程开工建设,彻底结束了宿迁境内“洪水横流、岁岁为患”的历史惨剧。

项水文化遗产探寻宿迁人逐水而居的足迹

留下了远古时代先人逐水而居的足迹,沭阳、泗阳、泗洪三座县城以水定名就是印证,发掘保护水文化成为时代的使命。

水文化遗产是人类水文明的重要遗存,是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者了解到,此次水文化遗产调查按类型分为工程建筑类、文献资料类和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

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工程类、管理类建筑、祭祀类建筑、纪事类建筑、纪念类建筑。陈家大院、龙王庙行宫、归仁太皇堤遗址……全市共摸底排查出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点处,经逐一调查排除后,共登记上报处,其中古水井57口、闸站11座、河道10条、桥梁6座、堤防4处、湖泊3处,碑刻3处、宫殿2处、庙宇2处、码头1处、渡槽1处、圩堰1处,其它2处。

文献资料类水文化遗产则包括志书(地方志、河渠志、人物志、灾害志等)、档案、水利专著、出土器物、影音记录和重大事件纪念物等。民国老地图,名为中华民国直省舆地图。由于年代久远,书面破损,页数不全,无法查出出版年代和出版地址,全书保留的页数约50页,各个省界有文字介绍。

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包括治水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治水技艺、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手工艺技能等。非遗类水文化遗产35项———高渡花船、簖的制作技艺、洪泽湖渔鼓、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等。

宿迁水文化遗产代表

年宿迁水历史,项水文化遗产,探寻宿迁人逐水而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宿迁的水,走进宿迁的水文化遗产。

骆马湖

骆马湖原为4个互不相连的小湖,位于中间的叫大江湖、西北的叫隅头湖、东北的埝头湖、南面的叫骆马湖。

黄河侵泗夺淮以后,泗水河床逐年淤高。至明代后期,原入泗水的沂水严重受阻,致使四小湖连为一片,统称为骆马湖。

清初及以前,沭水西支曾会沂水入骆马湖。泗水在徐州以北形成南四湖,其洪水亦下注骆马湖。从而使骆马湖水域逐渐扩大,成为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20公里的大湖。

洪泽湖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区主要由成子湖、溧河洼、安河洼3大湖湾组成。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始名洪泽湖。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现湖岸线长千米,湖面最宽处达60千米。

中运河宿迁段

清代,河道总督靳辅采取“黄运分立”“避黄济运”方针,于淮阴县西仲家庄黄河北岸遥堤和缕堤之间开挖一道河流,经桃源县(今泗阳县)、宿迁县城东侧至支河口,年春竣工,命名为“中河”,北接支河和皂河,最后形成北至山东台儿庄、南至江苏淮阴杨儿庄的中运河。从此南北航运通过中运河而避开黄河宿迁段。

龙王庙行宫

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史载: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宿豫区皂河镇,为治理洪灾,建庙安澜以慰民心。乾隆皇帝南巡时五次驻跸于此,又称“乾隆行宫”。

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大院

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多年的历史。该建筑群原为皂河镇商人陈永茂的私人住宅,北方回廊式的建筑结构,共有房屋90间。年,陈家大院凭借深厚的运河文化和漕运文化内涵,入选首批“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计划。

现已修缮完成,重新对外开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0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