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农村扶贫工作关系全局,这五年来,泗阳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扶贫等方面下功夫,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从根本上保障脱贫巩固率达%。
在人的惯性思维里,暮秋初冬时节,万物萧瑟,但是在泗阳的田间地头,依旧可以看到很多忙碌而喜悦的场景。
记者梁婷:秋天的色彩被这一朵朵、一片片的菊花装点得是格外的好看,这里是泗阳县穿城镇的东篱花田,这里的菊花已经铺成了百姓的致富路。如今,在这里,不仅可以卖产品还可以卖风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发展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东篱花田有五颜六色的观赏菊,不远处,还有5万平方米的鲜切花基地,主要种植非洲菊。在颜倪河生态富民廊道,种植了亩的小黄菊,这里以“菊”为产业正遍地开花,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
游客唐玉:真的,家乡的变化非常的大,非常的美。
南京农业大学在穿城镇东篱花田建立菊花产学研基地,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精品菊花母本,繁殖优质菊花种苗,推广新品菊花栽植,茶用、药用菊种植面积近万亩,观赏切花菊余种,观赏地被菊10余种,观赏传统菊55余种。菊花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每亩地纯利润超过了元,直接带动了多人就近就业。
泗阳县穿城镇小史集社区党委书记史以亮:下一步,我们将扩大鲜花基地的规模,力争在两年之内扩至亩,再建两栋鲜花整理厂房,四个保鲜库,紧紧依托穿城物流园,将小史集建成鲜花集散中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已经脱贫的人口还将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才能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成果。沿着省道一路向北,便来到了王集镇,这里正在建设的就是油用牡丹的深加工基地。
王集镇牡丹基地负责人张华明:我们依托现在有油用牡丹基地四千余亩,然后整合一二三产业,把一二三产业做大做强。
每年四月,这里亩牡丹花怒然盛放,惊艳时光,美了生态也富了民。油用牡丹全身是宝,不仅产籽量大,含油率高,而且品质优。结出的籽可榨取牡丹油,有“油中贵族”“液体黄金”的美誉。
王集镇牡丹基地负责人张华明:我们现在建得是义利康集团泗阳中华牡丹主题公园和牡丹籽油深加工厂,内设产品展示中心、电商中心和实验室。在年我们的总产值将超过一个亿,我们每年上缴的税收达万元以上,每年我们带动的就业将达50人以上。
近年来,泗阳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抓手,走农业产业扶贫道路,以产业带动生产,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让更多的人端上就业“饭碗”。
王集镇农村工作局副局长扶贫办副主任樊丽华:今年以来,我们王集镇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成效“回头看”,目前,全镇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年可支配收入巩固率达%。同时,扎实推进2栋4平方米扶贫厂房、0亩满嘴香蔬菜种植基地和民生等重点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全镇新增9家“家门口”就业工程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今后,我们还将多渠道扩宽增收致富途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近年来,泗阳县通过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四送举措”精准到户,通过抓资源、抓资产、抓资本、抓资助“四资管理”精准到村,通过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改革创新“四项工程”精准到片区,通过建立完善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的扶贫“一卡四名录”兜底保障困难群体,顺利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片区面貌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摘掉贫困的帽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已经从梦想照进了现实。如今,大家伙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生活也是越来越好。巩固广大农民的脱贫成果是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课题;预防返贫和新的贫困群体产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我们期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融合发展程度高”的泗阳模样,在每个泗阳人的奋斗中描绘地更加清晰。
(泗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婷陈原 编辑/颜全杨艳苏)
本条新闻的版权归泗阳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